又是“六中人”,33岁进化生物学家科研成果荣登世界顶尖学术期刊《CELL》封面
杰出校友简介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校友崔融丰,是从六中走出去的进化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1998年,崔融丰考入广州六中初中,在六中的六年中,他积极参与生物学科研,在省市、国际生物竞赛中多次获奖。2004年以优异成绩保送至中山大学。
2009年,崔融丰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又到德国马普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
2019年6月,崔融丰的科研论文《Relaxed Selection Limits Lifespan by Increasing Mutation Load》登上世界顶尖学术期刊《Cell》封面。
据悉,《细胞》(Cell)为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其2010年的影响因子为31.957,高于《科学》的影响因子(31.027),接近《自然》的影响因子(38.597),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
开放包容 兴趣成才
自述 崔融丰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小动物。当时广州的清平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宠物、药材、花木市场,我奶奶家住附近,经常耳濡目染的,养养鱼,养养鸟,也就更加痴迷了,经常求父母买些相关的书籍来阅读。还记得从小跟奶奶外婆去买菜,就会蹲在卖禽类,乌龟,青蛙的摊档前面看,大人拉着也不走。小学时我就想,以后要是可以整天研究动物就好了。
我在1998年进入当时六中初中部读书,班主任是沈华老师。当时上初中后,没有适应转变, 成绩不太理想,甚至还挂过期中考。后来适应了一些后,成绩也就中规中矩,时好时坏,也就是广州人所谓的”阿婆行路,中中地”。陈欣老师是我的第一位生物学老师,她讲课的热情,和对生物学深入浅出的讲解,更加深了我对生物学的兴趣。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的时候,还认识了刘少明老师,也是我后来高中竞赛的指导老师。初中时我参加过广州中学生实验技能比赛,内容是制作果蝇幼虫唾液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练习了两个月以后,可惜比赛时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别的原因,制作失败了,也就无功而返吧。在初中将近毕业的时候,家里终于有了电脑。我不爱玩游戏,有空就琢磨一下编程,想不到现在倒成了重要的工具。记得当年沈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班会题目是「相约20年后」。我们每个同学都在一张海报上写下了自己以后的职业志愿,由班长保存,约定20年后聚会时拿出来。我依稀记得我写的是「生物学家」。现在回想起来,应该也算完成了这份20年前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吧。
进入六中高中后,学习变得更紧张,高考也成为大家的主要目标。沈老师也不知道为何,竟把我这个从来没有任过什么班委职务的人推荐给高中班主任蓝蔚平老师做班长。直到后来分到化学班后(当年高考改革实行3+x)又继续当了2年。说老实话,我这个班长当得实在不太称职,还经常不交作业,没带个好头,经常被老师叫去谈话,说来惭愧。作为班长,我比较经典的语录是”不要讲话,否则塞你食二氧化硫”,至今同学聚会时还被拿来取笑。
高中一年级,我就争取加入刘少明、卫艳冰老师指导的生物兴趣小组。和何玮璇,王粤宁等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做包埋光合细菌净化污水的研究。实验室地点就在老实验楼(现已清拆)一层的生物实验准备室。配置培养溶液,利用化学方法测定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成为了我们这些科研新手的日常工作。后来此项目陆续得到了省、国家的学生科技创新奖。我又在高三时代表学校到美国波特兰参加了英特尔ISEF比赛,得到了二等奖。当时是2004年,初次出国的我看到了全世界青年的先进科研成果,好多的项目连标题都不能读懂,才感叹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也萌生了今后出国留学的想法。此为后话。一个遗憾是我在出国参赛期间,碰巧赶上高三毕业照的拍摄,所以我没能出现在自己的毕业照片里。虽然我提早得到了保送的机会,经过思想斗争,还是决定想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高考,不要再失去一次宝贵的人生记忆。结果还是,中规中矩,成绩不突出,也没拉后腿。
保送至中山大学以后,学习比中学难度增加了不少,而且同学们更是全国来的精英,成绩方面,依然还是中规中矩,四年中一次奖学金也没拿过。当时大一大二,生物科学专业位于珠海。在王英永老师指导下,我和几位大学同学开展了虾虎鱼类的采集和分类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向国内外专家写信请教。后来竟然还发现了一个新物种,最后还发表了。
临近毕业,我就准备考GRE和托福,打算申请美国的进化生物学博士项目。选这个方向,自然是因为我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吧??墒钦飧龉滩⒉凰忱?。第一次考分不高,申请了20所学校,无一录取。当时香港有一个机会,是研究免疫学。但我感觉和自己兴趣差距较大,还是咬牙重考了一次GRE,拖了一年,终于到2009年才申请到了美国的项目,进入Gil Rosenthal 教授的实验室开展博士学位研究,主攻剑尾鱼的杂交与进化。
还记得我的导师第一次和我聊的时候就跟我讲,在进化生物学领域,从博士时期开始,就要培养你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人员。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到课题实施,论文撰写,成果交流,基金申请,你都要会。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我的导师更倾向于把学生作为同事看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平等的角度上讨论科学,让我得益良多。最后我也借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感谢了当年六中各位恩师的栽培。
在美国博士毕业后,我又到了德国马普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师从Dario Valenzano 博士,研究一年生鱂鱼的进化。通过五年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自然选择的减弱是导致非洲鱂鱼寿命变短的原因。该成果今年(2019)发表在了《细胞》杂志上。
总的来说,科研是繁琐苟细、让人费尽脑汁的。但科研却又是有趣的、令人兴奋的??蒲兄?,失败是常态,成功反而须小心。是什麽让科学家屡败屡试呢?我觉得就是兴趣。在和许多科学大家接触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研究领域的那种孩童般的好奇,和说到精妙之处的那种激动。
有时我想,我是很幸运的,因为我的工作正是我自己从小感兴趣的事,这样起码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不至于轻易放弃。我作为一个成绩不突出,智商平凡的人,能做上自己喜欢的工作,总结起来,应该就是「死牛一面颈」,「不懂转弯」,再外加上运气的结果吧。
希望今后能实现当年班会课上志愿的同学越来越多。勿忘初心,与六中校友共勉!
2004年美國波特蘭 INTEL ISEF,中國代表團合影。崔(後左二)
2004年美國波特蘭,INTEL ISEF 頒獎儀式。崔(前排中)
2010年在墨西哥Hidalgo野外採樣
德國科隆,參加實驗動物培訓
德國科隆,崔(前右)和兩位實驗室同事,
Joanna Dodzian 博士(前左),Joscha Muck 博士(後)
2010年在墨西哥Hidalgo野外取樣。
博士導師Gil Rosenthal教授 (左一),學生助理 Olivia Ochoa (右一) . 崔(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